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某些特定的程度摆脱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据此,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能够最终靠科学技术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观点
本题以“有学者觉得资本主义能够最终靠科学技术创新避免经济危机发生”的观点为情境,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反思与评价等能力,体现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涉及的必备知识主要有: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趋势等。
题中“资本主义能够最终靠科学技术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的观点,夸大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节作用,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最终的原因及其本质。该观点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克服”的基本论断,也否定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更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趋势。故选项B符合题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决定作用的普遍规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冲突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最终的原因。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要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选项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不直接反映题意,且暗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观点错误,故不符合题意;选项C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选项D肯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题干中的观点无关,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较小,误选A的比例较大。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能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难以治愈的最终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通过科技创新可以缓解这一矛盾,但是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学生在审题时必须准确、全面阅读材料信息,既不能忽视科技创新对缓解经济危机的作用,同时也不能过度夸大科技创新对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误选A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到分析的重点是“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科技创新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选项A肯定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不直接反映题意,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新疆某县常年气候干燥,一直以红花种植为主导产业,但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红花产业始终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加工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2016年开始,某国有企业先后投入1000万元,帮助该县建成集标准厂房、仓库、实验室、展厅、晒场为一体的现代红花产业园。当地政府引入红花籽油龙斗企业在产业园建设加工厂,实现了红花籽油销售渠道稳定、价格稳中有升。材料说明(C)
本题以某国有企业帮助新疆某县建成集标准厂房、仓库、实验室、展厅、晒场为一体的现代红花产业园,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为情境,重点考查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等必备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能力,增强政治认同,培养科学精神。
本题情境的核心思想在于说明国有企业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就民族地区的发展而言,发展道路需要多方努力,不仅要靠政府扶持,也要靠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政府和企业在民族地区发展中有不同的责任与担当。选项A、B具有一定干扰性,在情境材料中出现了政府招商引资问题,容易引起误解,解答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情境材料的中心思想。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选项D对国有企业控制力的相关含义存在错误理解,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某国有企业帮助该县建成现代红花产业园,实现红花籽销售渠道稳定、价格稳中有升,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不以赚取利润为核心目标。这体现了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国有企业投资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职能的表现,故选项C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较大,错误选项较为集中,不少学生误选B。在材料中,出现了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使选项B看起来和题意有较大关联,但除了政府引进企业以外,政企合作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并不是材料的主要观点。更进一步说,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是多样化的,政企合作不是必由之路,而且从情境材料中也推导不出政企合作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以由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某校二十大精神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相关资料,对“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进行探究。
【名词解析】排污许可制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环境管理制度。按照这一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排污权交易是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分配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进行交易,以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案例链接】某市有甲乙两家企业,初始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800单位、500单位,其单位污染治理成本分别为2.5万元、1万元,为降低污染水平,政府分别分配给甲、乙企业各400单位的可交易排污权。在市场交易中,1单位排污权价格为2万元。甲向乙企业买入400单位排污权,支付一定成本,获得了排污权。乙企业卖出400单位排污权,虽然增加了400单位治污责任,但获得了一定收益。
(1)请计算通过该交易甲企业节省的治污成本和乙企业增加的净收益。(2分)
(2)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实行排污权交易是如何促进环境污染防治的。(12分)
(2)①实行排污权交易能通过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污染防治。(4分)②能促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污染的治理成本,激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4分)(如果答新发展理念,也可适当得1-2分)③能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而实现环境污染防治的目标。(4分)
根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制定了明确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行动目标,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本题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背景,以企业间开展排污权交易为情境,引导学生在科学分析和解答问题中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重点考查学生调用《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准确运算、推理论证、反思评价,完成有关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辨析与评价等学科任务,在企业收益与成本核算分析的基础上,展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本题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计算交易中甲企业节省的治污成本和乙企业增加的净收益;二是分析实行排污权交易是如何使进环境污染防治的。这两个任各看似独立,实质上存在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计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排污权交易有助于降低企业治污成本、促进企业间污染治理资源优化配置、发挥政府经济职能。难点在于“可交易的排行权”的理解。以本题为例,政府为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有800单位的污染,将排污的权利平均分配给两家企业,并且允许这种权利进行交易。甲企业技术落后,治污成本高(2.5万元/单位),可以支付一定费用购买400单位排污权(2万元/单位),意味着自身800单位的污染不需要自己治理,购400单位的排污权,比自己治理污染每一单位可以节省费用0.5万元。乙企业治污成本低(1万元/单位),可以向市场上出售排污权(2万元/单位),意味着出售排污权后,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失去相应单位的污染排放权。在本题中,乙企业在有排污权的情况下,需治理的污染为100单位,排污权交易后,需要治理500单位。就乙企业出售排污权而言,扣除掉治污成本,每一单位可以获得净收益1万元。
第一个任务中,甲企业节省的治污成本为200万元,计算方法为:甲企业节省费用=治污所需费用—购买排污权的费用=400x2.5-400x2=200(万元);乙企业增加的净收益为400万元,计算方法为:乙企业增加收益=出售排污权的收益—排污权交易后增加的治污成本=400x2—400x1=400 (万元)。
第二个任务主要从三个角度展开:一是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和要素优化配置,排污权交易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社会总体治污成本下降,促进污染防治;二是强调市场的激励作用,对于两家排污权交易企业来说,甲企业存在减少污染排放的激励,乙企业则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污染的治理成本,获取更高的收益;三是强调政府经济职能,排污权是由政府来确定的,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实现污染治理。回答这一问题,要注重思维过程,即从排污权交易揭示污染防治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
本题情境信息量大且繁杂,包括了四段材料:第一段是引言概述,第二、三两段是排污许可制和排污权交易两个名词解释,第四段是包含了众多数据的两家企业的案例链接。
本题设问包含两个任务:一是分别计算甲、乙两家企业排污权交易带来的成本与收益变动;二是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实行排污权交易是如何促进环境污染防治的。设问指向明确,属于措施类问题,但主体不明确,需要从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和作答。
因此,本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素养和沉着稳定、耐心细致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求均较高。
作答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计算错误,主要是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楚;二是未能答出市场机制技术创新和政府经济职能等关键知识点;三是罗列了科学发展观、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格局等相关内容,但对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
具体来说:(1)在回答过程中,计算部分失分较多,有的学生计算错误,有的学生未能作答,与考试时间较紧、学生思考时间不充裕有一定关系。(2)在展开论述时,学生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口语化表述较多;(3)缺乏学科核心知识,直接抄材料;(4)答题角度窄化,不能从企业、政府、市场等多个角度作答;(5)罗列知识点,缺乏对材料的分析和阐释,条理不清,少数学生书写不认真、字迹不清。难以辨识。
一是要加强复习训练的针对性,增加灵活度,理论知识学习要注重理解,减少简单的记忆、背诵。
二是对必修2模块的必备知识和核心概念理解和把握要更加准确,要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体系,重点掌握和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能够用学科语言准确表述。
三是要加强思维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实现知识逻辑和问题逻辑的相互转换。
四是要着重提高文本信息阅读、提取解析的能力,尤其是对陌生的情境材料,要耐心细致,冷静分析,对于考试中的简单计算能够不失分。
发展新能源产业、降低碳排放是保护地球家园的需要。2019年,我国单位光伏发电成本相比2010年降低80%,每度电的成本已经接近国内火电上网的平均价格(如图6),平价(市场价)上网在部分地区已经成为现实。2020年光伏类上市公司表现强劲,是我国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行业之一,第三季度光伏行业收入、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7.25%和93.07%。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及其原因。(11分)
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2分)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应通过补贴、减税、降费等形式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2分)原因主要在于当时产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通过产业政策驱动,可以促进产业成长。(2分)当产品成本接近市场价格时,国家应逐步退出补贴政策,实现政策驱动向鼓励市场竞争转变。(2分)原因在于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企业成本降低、盈利能力提高。通过市场竞争能更有效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3分)
本题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为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材料和经济数据图表这种非连续性文本,结合所学经济知识,深刻把握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明我国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并阐述其原因。最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评价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本题情境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用文字形式呈现2019-2020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2019年单位光伏发电成本和价格大幅降低,2020年光伏类上市公司表现强劲;二是用图表形式呈现2010-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逐年大幅增长,同时光伏发电价格(成本)逐年快速下降,未来与火电上网均价的竞争优势明显。
本题设计的两个学科任务分别是描述和分类、解释与论证。根据文字和图表信息说出我国在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应采取的产业政策属于“描述和分类”任务,“说明原因”属于“解释与论证”任务。设问中“产业政策”这一关键词是难点。对“原因”的分析需要讲清光伏发电成本、平价电价、光伏行业装机容量与利润、政策驱动、市场驱动、产业政策等不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理论和实证材料,对结论进行合乎逻辑与科学要求的论证和检验,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首先要说明产业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而且产业政策也需应时而变。其次要说明产业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产业政策措施的原因。政策驱动发生在产业发展初期,国家能够最终靠补贴减税降费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成长,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其原因在于当时产业规模小、技术不成熟,企业多处于亏损状态,通过产业政策驱动,可以促进产业成长。市场驱动发生在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当产品成本接近市场价格时,企业可以获利实现自我发展,国家应逐步退出补贴政策,实现政策驱动向鼓励市场竞争转变。其原因在于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企业成本降低,赢利能力提高,该产业能够吸引新的资本进入,通过市场竞争能够剌激企业改进技术,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本题难度较大,试题材料属于典型的复杂情境。从呈现形式看,既有文字也有图表,阅读理解要求较高;从经济要素看,有发电成本、平价电价、上市公司、行业收入利润、新增装机容量、政策驱动市场驱动、产业政策等许多专业名词和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从材料信息与学科任务完成之间的关系看,只提供了部分答题条件,需要学生不拘泥于材料,整合所学知识、时政知识、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知识来对设问作出富有逻辑的推理说明。由于材料较为新颖,在解题时结合材材料和问题进行审题是做好本题的关键。设问涉及“不同发展阶段”“产业政策”“原因”三个关键词。首先要思考阶段划分,思考不同阶段企业发展遭到的问题、国家应当采取哪些政策促进企业成长。从材料提供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分为“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两个阶段;从文字材料中,可以了解到两个阶段转换的标志是企业能否赢利,赢利意味着企业能够最终靠自我积累实现发展,在此之前,如果没有政策的扶持,企业将因为缺乏资金而无法持续运营,并在此基础上有逻辑地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