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约1000年前,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夷陵写下的这句话,高度凝练了宜昌的人文地理特色。
世界级山水,蕴育出世界级工程——三峡工程,涵养出世界级文化——屈原文化、昭君文化、长江文化、三国文化与土家文化。
进入新时代,在世界级山水、世界级工程、世界级文化的赋能下,山水之城宜昌迎来新的机遇。
2018年4月,习考察宜昌时强调,要首先立个规矩,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能搞破坏性开发。
作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近年来宜昌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高水平发展之路。2023年,宜昌GDP5756亿元,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城市50强,位居第49位,交出了绿色发展的优异答卷。
放眼未来,从山水间汲取发展智慧的宜昌,正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等重要战略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3+2”主导产业,全力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上走在前作示范。
3月29日,在湖北宜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酸二铵成品仓库,工作人员驾驶叉车运输成品磷酸二铵。(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8月盛夏的傍晚,晚霞满天。宜昌市点军区艾家镇集镇旁的长江岸边,花草争妍,江水潺潺;不远处,跨江大桥飞架南北,不少游人前来打卡留影,众多市民散步遛弯。
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长江岸边的口袋公园,几年前还是田田化工的生产车间,其前身是始建于1970年的原宜昌县化肥厂。
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宜昌已探明磷矿储量占全国的15%、全省的50%以上。多年来宜昌以磷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迅猛,2012年成为该市第一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支柱产业,营收占全国10.9%、全省37.5%,堪称宜昌的“饭碗”产业。
然而,化工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当地不堪承受之痛。
“那时,只要路过位于猇亭区的化工园区,很远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天空也是灰蒙蒙的。”许多老市民记忆犹新。
更严重的是,宜昌濒临长江,众多沿江而建的化工园区形成“化工围江”态势,给长江水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宜昌市生态环境局有关人员介绍,2016年前后,长江宜昌段200多公里的岸线万余台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任何一处若发生事故,导致管道破裂、化学品泄漏,后果都不堪设想”。
宜昌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沿江134家化工企业一律实施“关改搬转”,全方面推进化工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底,田田化工停产,成为宜昌首家被关停的化工企业。历经一年的生态修复后,第三方监测结果为,该区域污染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值,可用作绿化及建设用地。如今被改造成口袋公园,运气好的话,还能在这里看到在江面嬉戏的江豚。
“‘关’不是目的,‘转’才是关键。”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表示,近年来公司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自主研发的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系列新产品,一举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高端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比由45%提升到85%以上,成长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
兴发蝶变,只是宜昌化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随着所有沿江化工企业的“关改搬转”,该市化工产业加速迈向精细化、高端化、绿色化。
“全市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的比重,从2018年的18.6%提升至2023年的40%以上,化工产业呈现结构调优、绿色增长的发展形态趋势。”宜昌市经信局局长朱汉洪表示,该市破解“化工围江”的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彰,并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宜昌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了新的出路。
2023年6月,湖北省委对宜昌提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新要求,“要把宜昌的发展放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对标世界一流”。
“要建设世界级宜昌,必须提高站位、开放视野,在全世界内寻找走绿色发展的标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部分院高级项目主任李舒梦接受支点财经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美国波特兰与丹佛在规模与区位条件上与宜昌类似,其作为内河城市的崛起路径,对宜昌很有参考价值。
在李舒梦看来,波特兰与丹佛的发展,都以塑造独特的城市品牌为核心,聚焦核心产业,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对于宜昌这样特点鲜明的城市,更适合走特色型世界城市发展路径,需要充分拉长长板,强化绿色能源资源的‘基本盘’,打造世界级绿色产业新标杆。”
2023年8月,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依托世界级战略资源,形成“12520”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其中的“1”,指的是建设1个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2”即打造兴发、宜化2个千亿级企业。
走进宜昌高新区白洋工业园,支点财经记者看到湖北宜化磷化工项目正在紧张有序施工。该项目总投资52亿元,主产硫酸、磷酸、精制磷酸及高档阻燃剂等,建成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与传统磷化工不同,这一项目打通了磷矿、磷化工、磷复肥全产业链,实现了磷资源的梯级利用,且整体能耗同比下降约11%。
今年初,新宜化工年产55万吨氨醇项目正式投产。6月,宜化与全球领先的无机氟新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多氟多签约,在宜昌高新区打造华中氟硅产业园,总投资约96亿元。
宜昌市委副书记、宜昌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叶杨表示,“宜化集团是宜昌的‘工业长子’,也是中国氮肥‘第一股’。宜化的改革与转型,对宜昌在长江大保护中持续推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意义重大。”
近年来,依托磷资源优势,宜昌加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招商力度,吸引宁德时代邦普、欣旺达、海科新能源、楚能新能源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形成了“磷矿采选加工-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组装-装备制造-系统运营-电池回收利用”的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强力拉动传统磷化工产业裂变升级。
针对磷化工产业链、价值链偏中低端的痛点,宜昌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牵引,全面重构磷化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2023年4月,湖北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落户宜昌,这是全省7家专业化供应链平台中唯一由市州承建的平台。为此该市以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为杠杆,建设磷化工产品交易中心、物流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产业资讯中心,重点围绕供应链产业链融合贯通,以供应链促进产业链协同、以供应链助力产业链补强、以供应链焊接产业链断点。
据宜昌市发改委统计,该市在建、拟建新能源项目总投资超2600亿元,已建成磷酸铁锂电池产能达70吉瓦时,规划建设产能达180吉瓦时,实现了从磷矿到磷肥,再到新能源材料,最后到动力总成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三级迭代”,产业聚链成群、攀高成势,极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和产业竞争力,全力打造世界级磷系新材料产业集群。
2023年,宜昌完成工业总产值4964.3亿元,同比增长4.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8%,高于全省中等水准2.2个百分点。
宜昌市经信局局长朱汉洪表示,宜昌将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全力支持兴发集团、宜化集团加速迈向千亿级,力争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年度产值分别达到1600亿元、1000亿元、1000亿元、700亿元,百亿级企业达到10家。
“一半山水一半城”。独特的山水资源,既是宜昌的城市符号,也是宜昌旅游的灵魂。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是推动宜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更是提升宜昌城市品质和国际知名度、打造世界级宜昌的重要路径。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险峻秀美的西陵峡,人类的杰出智慧铸就了雄伟的三峡大坝、葛洲坝……雄厚的世界级山水资源,尤其是“两坝一峡”经典旅游线中国旅游总评榜”评为“最佳口碑旅游品牌”,让宜昌拥有了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的底气。
总部位于宜昌的上市公司三峡旅游,以“两坝一峡”游船观光为主营业务,2023年财报显示,当年 “两坝一峡”及“长江夜游”游客接待量达216.75万人次,同比增长367.08%。今年上半年,“两坝一峡”持续火爆,游客量持续实现高位增长。
与此同时,宜昌以自然风光为主要特色的其他多个景区也迎来强劲增长。2024年“五一”假期,5A级景区清江画廊共接待游客45.3万人次,同比增长8.64%。
打造世界文旅名城,离不开世界级的旅游基础设施赋能。目前,宜昌正谋划太平溪国际旅游岛,加快建设长江三峡国际游轮母港。三峡国际游轮中心投用后,将成为全新的宜昌城市会客厅、三峡旅游集散地以及全省长江沿线三大游船母港之一。
尽管宜昌旅游亮点多多,但若对比同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旅游名城桂林和洛阳,差距仍很明显:2023年在GDP均比宜昌少的情况下,桂林、洛阳游客接待量分别高达1.39亿人次和1.35亿人次,均比宜昌多了约三成;桂林实现旅游总收入1721亿元,也远超宜昌的1000亿元。
“对标国内旅游发达地区,宜昌应向桂林学习旅游产业转型,向洛阳学习文化赋能。”宜昌市政府文化旅游专家顾问、三峡大学教授阚如良表示,宜昌和桂林都有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但在打造体验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上,桂林远胜宜昌;而洛阳则运用现代科技盘活民间传统文化,不断强化文旅融合,突出沉浸式体验,让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桂林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风范、广西特色、桂林经典”的总体思路,深挖秀甲天下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努力做好“山水+”“文化+”的融合发展文章。尤其是桂林在全国首创极具广西少数民族生活样貌和民族风情的“印象刘三姐”文旅大戏,深受市场欢迎。而刘三姐的故事与动人的歌声,又吸引游客走进桂林山水间,实现生态、文化、旅游的完美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洛阳用现代科技赋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更多沉浸式新项目、新产品、新场景,如联合河南卫视打造的《奇妙游》系列,吸引众多游客去参加了。在2020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国观测点年会上,洛阳荣获“最佳文物活化和智慧旅游案例奖”。
阚如良认为,对于宜昌而言,只有将山水资源与宜昌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创新融合,才能加快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宜昌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深厚,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历史背景和文化名人屈原、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里,屈原文化、昭君文化、长江文化、三国文化与土家文化在此交融,《离骚》、昭君出塞、大美三峡、夷陵之战、土家风情……可谓光彩夺目,灿烂无比!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昌市提出,将重点聚焦“屈原昭君故里,三峡生态名城”,打好三峡牌、文化牌、生态牌,打造世界级山水旅游、世界级文化旅游、世界级工程旅游、世界级康养旅游“四张名片”。
宜昌地处长江上中游接合部,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自古水运繁忙。到了清代,受益于川盐济楚等重大事件,宜昌逐渐成长为长江上中游物资转运集散中心,商贸业空前繁荣,“日有千人拱手(摇橹),夜有万盏明灯”,成为与汉口比肩的商业大都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宜昌经历了“三线建设”、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三峡大坝水利工程建设三次腾飞,由滨江小城快速跃升为非流动人口约400万人的大城市。
当前,宜昌已成长为长江中上游重要节点城市。对照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四个五”战略部署,宜昌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确定了“12335”的总体思路——
“一个总抓手”,锚定实施全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紧盯“两个能级目标”,到2035年城区要达到300万人口、城区建成区面积要达到350平方公里;提升“三个功能定位”,建设长江经济带核心枢纽城市、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战略”;着力推进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人城景业融合共生的绿色低碳城市、打造“12520”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高势能对外开放平台、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五个重点任务”。
“我们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作用和地位去思考和谋划,体现宜昌担当。”宜昌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在城市新蓝图的构建中,宜昌进一步强化了在长江经济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作为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的作用和地位。
宜昌是武汉至重庆750公里之间唯一的Ⅱ型大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有条件、也有责任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武汉都市圈之间的重要支撑点,构筑长江经济带中上游新的增长极。”宜昌市相关负责人称。
长江是全球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内河,是中国水上运输大动脉。2023年长江干线亿吨,在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
长江还是连接内陆与沿海的大通道。三峡通,则长江畅。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湖北也在积极谋划建设三峡(坝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综合试验区,并全力争取批准设立国家级综合试验区。
“这些利好,叠加沿江高铁、呼南高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宜昌长江中上游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宜昌市委市政府认为,这些都有利于宜昌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更高势能对外开放平台,全力发展枢纽经济,更好把枢纽优势变成发展胜势,更有助于宜昌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充分的发挥自贸区、综合保税区、航空口岸扩大开放等平台优势,加快建设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更好支撑全省新时代“九州通衢”战略。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长江综合立体交通枢纽,辐射带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发展。
规划同编、产业同链、交通同网、科技同兴、环境同治、服务同享……宜荆荆都市圈建设深入推动,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实现“1+1+1>3”的效果。尤其是,随着沿江高铁武宜段、荆荆高铁、宜昌至郑万高铁联络线以及当枝松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区域“半小时通勤圈”和“一小时交通圈”指日可待。
2024年上半年,宜昌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40.6亿元,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9.1%、8.2%、6.1%、12.4%,交出了一份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期中答卷”。
中国宜昌,胸怀光荣与梦想,正以奋进之姿,扛起非凡的使命担当,阔步走在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康庄大道上!